水力发电学报

发生在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的生产改革 

来源:水力发电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1-19

佛子岭水库位于安徽省霍山县淮河支流淠河东源上游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我国自行设计的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连拱坝水库,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。水库建设为多目标开发,首先是控制洪水,其次为灌溉农田、利用水力发电及改善航运。1951年,为根治淮河水患,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的伟大号召。1952年1月佛子岭水库开工建设,1954年11月建成,历时仅2年10个月,建设时间之短,工程质量之好,为我国水电之最。水库拦河坝为钢筋混凝土连拱坝,开亚洲之先河。

佛子岭水库的建成,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。然而,在水库工程建设过程中,因当时技术水平落后,参与建设的人数众多,施工场地狭窄,在时间上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,加上施工管理人员对先进的施工组织管理与施工方法缺乏经验,因此两年多的施工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首先是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施工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,特别是勘探设计经验缺乏。如,开工之初,估计1952年6月清基可达坚硬岩层,但下挖结果,西岸基层石质不佳,部分已开挖到地面下20米,情形仍未见好转,且坝前出现断层。根据新资料,结合实际开挖情况,设计人员反复研究,最后将坝轴线下移12米;其次是人数众多,1952年底,水库建设工地在册人数人,其中干部884人,技工和军工人(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水利第一师4000人),民工8000人。管理干部先后从淮委、皖北行政干部学院、六安专署调来,随后又从阜阳、宿县、滁县等治淮工程调来一些收方员和行政人员,接受大专院校分配学生80余人。临时撮合人员,带来组织管理上的诸多问题;第三是工程涉及的工种多,交叉作业多,而施工作业面小,整个工程施工布置,仅在不足2000米长的山沟中,造成施工效率低下。

由于施工管理组织和领导方法上存在许多缺点,用过去开河修闸的办法来指挥施工,而这种方式在水库开展大规模施工时,就明显暴露了它的弱点——造成工地上严重的混乱现象。加之佛子岭地区无水文资料,工程设计水文资料从河南潢川移植过来,当1953年5月底第二期围堰才合龙时,6月下旬暴雨就带来了4000立方米/秒的流量,超过了计划防御流量1500立方米/秒的一倍以上,围堰因之全面浸水溃决,使整个工程遭受严重挫折。

但是,在党的坚强领导和鼓励下,全体施工人员以无比的决心投入恢复工作的艰苦斗争中。为消除生产管理上的弱点,把损失的工期抢回来,1953年7月,中共中央华东局王雨洛、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副部长张太冲等率领工作组14人到佛子岭水库工地协助推进生产改革。1953年9月,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实行生产改革,调整指挥部机构,改组各施工区队,划分新工段,全面推行平行流水作业法。生产改革主要是改革施工管理机构和劳动组合,减少不必要的层次,取消职能领导制,采用一长负责制、民主集中制、区域生产管理制的原则。一长负责制不能曲解为一长专行制,它同时又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。工地主要领导者——指挥,与职工群众密切联系,吸收群众参加生产会议和生产管理,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,参加制定作业计划,并保证计划完成和超额完成。

结果,生产改革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,组织领导和管理方法的改革,保证了分段平行流水作业法的全面实施。工地的面貌改变了。每月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,混凝土浇筑每层循环的周期也大大地缩短了。改革以后能有这些成绩,是由于组织的合理调整、管理制度的革新,成功地实行了苏联的先进施工方法——分段平行流水作业法,极大地改善人员窝工现象。总的来说,生产改革是把群众动员起来,拟定计划、检查工作、改进技术都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了。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干部都希望把工作做得好、做得省,只是过去摸不着底,找不到努力的方向;改革以后,群众心中有数,劳动热情高涨起来了,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出来了。

在《佛子岭水库工程工作总结》(以下简称 《总结》)中,介绍了生产改革的关键环节、指出其重要性,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。生产改革的经验证明,必须在思想上明确,无论在改革进行中或在以后的生产进行中,都需要发动群众来改革,发动群众来生产;明确培养职工群众、锻炼职工群众,来学习管理生产,学会管理生产。在改革过程中,要紧紧结合建立责任制,不断巩固和修正一些制度和规程,才能使每个人在工作中有所遵循,有一定的工作范围和任务,使工地发生任何一个问题,都能找到不能推卸责任的单一负责人。组织和管理的改革,促成了工程任务的顺利进展,按时完成和超额完成,保证了水库工程在1954年汛期发挥拦洪作用,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财富。但由于经验和条件的不足,未能试行经济核算制,因而对经济管理方面未能做到全面改善,是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的生产改革的不足之处。

上一篇:优先发展水电在我国能源开发中的战略地位
下一篇:没有了